金毛藏獒大全网

曼荼罗心理揭秘:情感沉溺背后的原因

发表时间: 2024-12-20 12:52

曼荼罗心理揭秘:情感沉溺背后的原因


沉溺于负面情绪中,是会上瘾的,就像吃辣味的食物一样。

辣,并不是一种味觉,而是辣椒素刺激皮肤产生的灼烧感和痛觉的合成物。

当辣椒素触及神经时,痛觉传入神经元会释放P物质作为其神经递质。有了P物质这个痛觉“信使”,痛觉信号会通过神经元网络传递到大脑,使大脑以为受到了热刺激伤害。

于是乎,大脑指挥着身体产生了一系列的应激反应,比如出汗脸红涕泗横流等等,告诉你“大事不好,我们受到了袭击!!”,同时大脑为了镇痛,会分泌内啡肽等激素,它能通过抑制P物质的释放来缓解疼痛。

此外,内啡肽除了有阵痛的功能,还可以与吗啡受体结合,产生跟吗啡、鸦片剂一样的快感。并且,内啡肽还会促进另一种大家熟悉的神经递质的释放——负责奖赏的多巴胺

于是,即使在灼烧的痛觉里,人们也会品尝出一些欢愉来。

而一次又一次沉浸在负面的情绪里“自虐”,也正是这样。

大脑会为了镇痛,分泌内啡肽等物质,让人产生一种痛苦的快感,然而这种奖励制度一旦建立,就会很容易沉溺其中,且,这种制度并不容易被觉察到,没有人会一开始就欣然接受自己是个抖M(有受虐倾向)。

01 所以,为什么呢?

1、自我同情与创伤链接

沉浸在负面情绪中,往往能让我们感受到和自己的更深层次链接。

这是因为多数人内心都有着无数创伤,当我们链接到内在自我时,其实就是在链接一个充满痛苦的对象。而这种痛苦能够激活我们内心受过诸多苦难的小孩,让我们感受到 “我与自己同在”。

理性上,我们知道自己是谁,是此肉身的主人,是当下每一瞬息飘飞着思绪的我,是某些个社会身份的社会人。但在叙事上,我们只有在“关键事件”上才能感受到“我”的存在。

如果一个人在所能记录和记忆下的大部分关键事件都是负面的创伤事件,那么他就会用这些创伤事件,作为自我定义的标签。

追寻、体验、感受,重复的体验负面的情绪,能够强烈的刺激到我们的“自我感”,此时我们能够感受到自己是谁,哪怕这个标签是负面的。

例如,一个刚失恋的人会喜欢听悲伤的音乐、看悲伤的电影,因为这些能帮助他重复体验自己曾受到的创伤,从电影情节和悲伤旋律中找到自我定义的标签。

每一个关键词、每一个情节,都能够重新体验到一次定义自己的那个标签,每一个体验到那个标签,就是一次自我理解、就是一次自我感动。

体验到这些标签、激活他的创伤性的经验,这些在体验到自己存在的同时,也是一个不断试图改写的过程。经历过地震的孩子不断把积木搭成高楼再推倒,就是将自己带回到创伤情境,在重复中缓解恐惧悲伤,并在重建中找回控制感。

通过幻想发生一些改变,来达成一定程度的自我治疗。从这点来讲,音乐疗法、舞动疗法,甚至包括一些影视作品、小说动画也能起到心理治疗作用的原理。

2、强迫性重复,是熟悉的味道

人倾向于不自觉地重复早年的创伤性体验,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那些体验是熟悉的,能带来安全感。尽管痛苦,但我们因成长中缺乏更舒服体验的相关经验,所以不愿尝试新的,而被限制在旧有模式中不断重复痛苦。

二是人们倾向于以自己经验到的模式去评估和感受现在的环境。比如一个成长中总被父亲批评的人,长大后会对权威产生恐惧,面对领导时容易紧张出错,进而验证自己对权威的恐惧,这在精神分析中被称为投射性认同。

3、痛苦带来自我封闭的安全感

如同前文所诉,失恋的人抽着烟喝杯酒,在飘然的灵魂中反复琢磨着与对方结束的那一刻,沮丧的人们在失去什么的时候默默关上门窗,在情绪的托举中沉浮于过去的每个美好或破碎的时刻

心脏在这种拉扯中也开始发出疼痛的呻吟时,心里也生出一些心安理得来。于是讨好的人在痛苦中感到安心,回避的人在逃窜途中找到了熟悉感,大概一些倾向自毁的人在这些时刻里还可以迎来些许平和。

没有人是为了痛苦本身,在极致的痛苦中,也会有隐晦的安全。在没有快乐和幸福的世界里,人们会用痛苦来歌颂生命。

02走出

痛苦其实是一种权利。

可以选择痛苦,也可以选择不痛苦。“痛苦”是一个形容词,表述一种状态,没有好坏之分。

“人们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这种印象,即人们往往是根据错误标准作出判断——认为他们都在为自己谋求权力、成功和财富,并对已经获得这些东西的人表示羡慕,但是他们却忽视了生活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人们在痛苦中挣扎,也在痛苦中重生。对痛苦上瘾,让我们暂时逃离了真正的痛苦,但是,别再沉溺其中了,别错过了生活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