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9-02 00:07
“▶”收听朗读音频
文/国文
孙子曾说:“借力者明,借智者宏,借势者成。”
人生要有“借”的智慧。
每个人都有缺点,生活中也会遇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时候。
这时,学会借助外力、借助外智,强化自身,或许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大鹏之鸟,借助风之力,扶摇直上三千尺。正确地借力借智,是走向成功的一种捷径。
善于借力
东晋学者葛洪在《抱朴子·务正》中写道:“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借助大家的力量,哪怕是重达万钧之物,也不难举起。
适时借力,是一种智慧、策略,并非投机取巧。
成功借力,需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发现身边的资源和机会;需有宽广的胸怀,能够容纳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亦需有卓越的领导才能,整合各方力量,实现共同的目标。
正如秦国丞相李斯所言:“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没有挑拣细小的溪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远。
汉高祖刘邦,出身平民,论武力远不及项羽,但他却能在群雄逐鹿的乱世中脱颖而出,建立大汉王朝。其秘诀则是善于“借力”。
刘邦,仁而爱人,明达仗义而又狡黠不羁,更有高效练达的驭人权术。深知自己谋略不及张良,治国不如萧何,统兵不如韩信,于是广纳贤才,充分发挥众人之长。
他能放下自己的架子,虚心听取谋士的建议,借助他们的智慧和才能,逐步走向胜利。
正如他自己所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刘邦以其卓越的借力之术,成就了一代霸业,成为千古传颂的典范。
一根竹竿,容易弯折,一把筷子,却难以折断。懂得借力,善借他人之力,以增己力,才能事半功倍,走向更璀璨的未来。
善于借智
《论语》中写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借智,就是借人之智,修缮己身。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会借智,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商周时期,姜子牙胸怀文韬武略,深谙治国安邦之道。但纣王荒淫无度,残暴不仁,姜子牙不愿助纣为虐,便隐居在渭水,日日垂钓溪上。
西伯姬昌求贤若渴,听闻其才,立即派人前去邀请相助。屡次相邀未果后,竟亲自前来请姜子牙出山。
姜子牙不但被姬昌尊称为太公望,还被礼聘为军师,甚至姬昌还为他拉撵八百步。
后来,姜子牙受其打动,欣然出山辅佐。
最终,西伯姬昌凭借着姜子牙的足智多谋,覆灭商朝,建立了繁盛的周朝。
一个人的能力终归会有边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盲区。若一味地自高自大,就会在故步自封中,走向末路。
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个人就算再出类拔萃,也难以做到十全十美;即便再博学多识,也有无法企及的高度。
譬如千里马,唯借伯乐的赏识,才能一展才华;而自身,唯有借他人智慧,才能有全新的洞见。
懂得多向优秀的人靠拢,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方能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善于借力,才会实现共赢;借智而行,才能少走弯路。
往期推荐:
主播:姜玉函
《民生周刊》新媒体编辑
文章来源:民生周刊(ID:msweekly)整理自国学生活(ID: gxsh789)
作者:国文
画家:任颐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部
“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 ,中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周刊。
分享游记与攻略,展示美景与美食,在这里,体验不一样的风景与风情。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样的“人民”国货,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