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1-23 17:13
进口药消失了?
在最新的第十批中国药品集中采购中,所有原研药企无一中标。都没钱赚了,还留下干啥,大量原研进口药正退出公立医院市场。
好多人感叹,从前嫌它贵的“怀疑人生”,现在它不跟我们玩了,又担心3分钱一片的仿制药质量是否有保障。
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些特殊罕见病患者,国产仿制药还没有研发成功,这就造成他们面临无药可医的困境,这又该怎么办?
«——【·进口药为何退出·】——»
“进口药消失”这个话题不是第一次出现,但准确来说,是他们竞争不过,被迫退出中国市场。
有人问这有什么区别,直白点说,世界上没有一个药企研发出了新药,不盼望进入中国市场。
我们人多市场广阔,公共报销比重又大,这么大的蛋糕,谁不想来分一块,每年原研药都抡开了膀子,想进入咱们的医保目录。
可他们偏偏是真的干不过本土仿制药,除了价钱昂贵,更重要的是,他们更新迭代的速度是真慢。
拿曾经的明星药奥比帕利片举例,这种药出自美国营收排名前五的制药公司艾伯维旗下,曾在治疗丙型肝炎领域一骑绝尘,治愈率达90%。
可是后来呢,它先被同样来自美国的吉利德药业全方位碾压,退出了针对不同症状、由轻到重的多款新药。
紧接着我们的国产新药直接掀桌,相继加入医保目录,竞争愈发激烈,价格也越来越低,最终艾伯维自己就灰溜溜地退出,甚至在全球被打的毫无还手余地。
一个药品消失并不一定是单一的原因,它或许曾在某一时刻疗效领先,却也必须做好随时被超越的准备。
搞清了这一点,再来谈谈相同质量的前提下,仿制药的价格优势。
原研药之所以贵,很大一部分是前期投入研发的费用,毕竟仿制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确省下了这一笔开销。
比如心梗病人离不开的阿司匹林肠溶片,如今已经低至3分钱一片。低廉的价格能够保证大部分人都得到有效的治疗。
都已经3分一片了,几乎没有再降的空间,这种情况下,它不走谁走,及时撤离起码还能保住其他地区的市场。
以前觉得吃不起,现在这么便宜了,又真让人忍不住怀疑,效果到底有没有区别。
就在去年12月30日,针对第十批药品集中采购,国家医保局回应,63种国家集采中选药品经过临床真实世界研究,结果均显示仿制药与原研药效果没区别。
此话一出,好多老百姓的心都落了地。其实,药企经过多年研发,工艺已经愈发成熟,完全不必担心效果达不到。
而对于一些人担心的原研药买不到的问题,也不必这样焦虑。
纳入集采范畴不代表就买不到,如果病人有需求,药品公司也不可能立刻撤出市场,在部分医院也是能买到的。
那么,对于那些还没有研发出仿制药的罕见病患者来说,又该何去何从呢?
«——【·罕见病患者何去何从·】——»
罕见病的确是一个大问题,由于患者较少,市场狭小,很少有制药公司愿意投入高昂成本研发新药。
就算研究出来了,上万一支的价格也常常能拖死一个普通家庭,好一点是倾家荡产,严重的就是人财两失。
曾经高达70万一只的SMA试剂,就是被称为“两岁以下婴幼儿的头号遗传病杀手”的脊髓型肌肉萎缩患者最后的希望,而这希望又被这高昂的价格劝退。
幸运的是,就在去年我国将其纳入医保目录,多次谈判上,特效药价格被一砍再砍,最终降到了3.3万元一支,让好多人在夜里激动得眼泪直流。
医药公司不是做慈善,他们之所以愿意降价,是因为国家承担了一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医药公司的压力,让他们看到了合作的诚意与可行性。
以及纳入医保后,这款药物的知名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许多原本不了解自身病情或者不知道有这款药物的患病家庭,纷纷知晓了治疗的希望,潜在的市场需求得到了进一步的挖掘。
这对于医药公司而言,虽然单品利润有所下降,但通过扩大市场份额,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盈利。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关键的制药技术掌握在别人手中,而对方又处于市场垄断地位,不愁药品销路,那么在定价权方面,我们将完全处于被动。
即便能够购买到药物,也根本吃不起、用不起。
只有实现科技平价化,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才能在未来遇到罕见病的时刻,能及时救治。
值得欣慰的是,国内的一些药企也在积极行动起来,他们加大研发投入,汇聚顶尖科研人才,全力投入到罕见病药品的研发工作中。
一旦这些努力取得成果,不仅能够填补国内在相关领域的空白,更有可能凭借价格优势和本土优势,倒逼原研药降价,甚至实现完全替代。
这才是真正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罕见病治疗难题的有效途径。
希望未来,每一个罕见病患者都能沐浴在健康的阳光下,不再被病痛和高昂的药价所困扰,让我们期待那一天的早日到来,而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