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1-25 09:55
家人们,我必须要和你们分享今天在地铁上亲眼目睹的超暖心一幕!当时我像往常一样挤在早高峰的地铁里,周围人来人往,大家都带着些疲惫和困倦。就在地铁停靠下一站时,一位盲人大哥牵着一只导盲犬走进了车厢。这只导盲犬一上车,就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它身姿矫健,毛发整洁,身上还穿着醒目的导盲犬工作服,一看就训练有素。
盲人大哥在座位上坐下后,导盲犬就安静地趴在他脚边,不吵也不闹。随着地铁缓缓启动,车厢里依旧嘈杂,各种交谈声、手机提示音交织在一起。突然,一个小小的动作让整个车厢都安静了一瞬 —— 那只导盲犬竟然抬起了前爪,轻轻地捂住了自己的嘴巴!这个举动太出乎意料了,周围的乘客也都注意到了,原本喧闹的车厢瞬间安静了不少,大家纷纷投去赞许的目光 ,有人小声地惊叹:“这狗也太懂事了吧!” 还有个年轻的小姐姐忍不住轻声说:“这狗狗好乖,太有素质啦!” 就连旁边一直低头看手机的小伙子也抬起头,露出了惊讶又欣慰的笑容。
这只导盲犬的举动,就像是给忙碌又有些冷漠的早高峰注入了一股暖流。它并不是随意地抬起爪子,而是非常精准地把前爪搭在嘴巴上,动作轻柔又稳定,仿佛这个动作已经重复了无数次 。每一次有人靠近,它就会迅速做出反应,那专注的小眼神,时刻留意着周围人的动向,一旦有人的脚步往它这边靠近,它就立马把嘴捂住,直到对方离开才慢慢放下爪子。
在整个过程中,盲人大哥似乎并没有察觉到这一特别的举动,他安静地坐在座位上,手轻轻地放在导盲犬的背上,偶尔轻轻抚摸一下。而导盲犬也一直安静地趴在那里,除了捂住嘴的动作,几乎没有任何多余的动静。它的乖巧和懂事,与周围喧闹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周围的乘客们都被这只导盲犬的行为深深吸引,大家的目光时不时地落在它身上,眼神里满是好奇和喜爱。我站在一旁,也被这一幕暖到了,心里不禁感叹:这只导盲犬也太通人性了,它不仅是盲人大哥的眼睛,更是一个贴心的小天使,在照顾主人的同时,还不忘照顾周围人的感受。
可能很多朋友不太清楚,导盲犬的诞生可是相当不容易的,背后有着漫长而严格的训练过程 。从选种开始,就有很高的要求。一般来说,拉布拉多犬和金毛猎犬是比较常见的导盲犬品种,因为它们性格温顺、聪明伶俐,而且对人类十分友好 。在挑选幼犬时,不仅要看它们的品种,还要考察它们的家族遗传,得保证它们的父母数代都没有袭击人的记录,这样才能进入初步筛选。
选好幼犬后,就进入幼年寄养训练阶段。大概在幼犬 2 个月大的时候,会被送到寄养家庭,在那里生活大约 12 个月。寄养家庭的主要任务是让幼犬熟悉人类的生活环境,像商店、餐厅、游乐场这些地方,都得带它们去适应 。同时,还要训练它们一些基本的服从命令,比如坐、等待、站立、行走等。在这个阶段,训练幼犬听到指令后再排便也很重要,毕竟未来它们要陪伴主人在各种场合活动,不能随意大小便。
完成幼年寄养训练后,这些狗狗就会被送到专业的导盲犬训练基地,进行为期 4 个月左右的专业训练 。在基地里,它们要学习的内容可多了,像拒食训练,无论周围有多少美食诱惑,没有主人的指令,它们都不能吃;还有专注性训练,就算周围环境再嘈杂,它们也得时刻保持专注,不能被干扰 。除此之外,它们还要学会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中帮助主人安全出行,比如过马路的时候,要判断什么时候可以安全通过,遇到障碍物要及时引导主人避开 。
经过重重训练和考核,只有那些表现优秀的狗狗才能成为真正的导盲犬,获得工作证书,开启它们帮助视障人士出行的使命 。它们就像视障人士的 “眼睛”,不仅要带着主人准确地到达目的地,还要时刻保护主人的安全 。在视障人士的生活中,导盲犬是不可或缺的伙伴,它们给予的不仅仅是出行的便利,更是一种情感上的支持和陪伴 。
尽管导盲犬如此重要且训练有素,但它们在我国的数量却极其稀少 。据中国盲人协会数据,我国目前有 1731 万视障人士,可导盲犬数量却不足 400 只 ,平均下来,大约每 4 万多视障人士才能拥有一只导盲犬,这个比例与国际导盲犬联盟认定的 1% 普及比例相差甚远,真的是 “一犬难求”。
导盲犬数量稀缺,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从训练成本来看,培养一只导盲犬的花费相当高,平均成本大概在 20 万元左右 。这其中包括犬只本身的选育成本,要挑选合适的品种和健康、性格良好的幼犬,还得查三代确保没有攻击人类的记录和遗传缺陷 。在训练过程中,犬粮、防疫、日常水电、场地使用以及训导员的人工费用等,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而且导盲犬在交付使用后,还需要定期复训和健康维护,这也增加了不少成本。
训练周期长也是导致导盲犬数量少的一个关键因素 。一只导盲犬从 2 个月大就开始接受训练,先在寄养家庭生活大约 12 个月,进行初步的社会化训练,之后再到专业训练基地进行为期 4 - 12 个月的专业训练 。等到 2 岁左右,经过重重考核和与主人的配对训练,才能正式 “上岗” 工作,整个过程至少需要 18 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
除此之外,导盲犬的淘汰率也比较高,大约在 50% - 55% 左右 。在训练过程中,无论是家庭寄养阶段、基地训练阶段,还是与盲人主人磨合阶段,只要犬只不满足要求,就会被淘汰 。比如有的狗狗可能在性格上过于活泼好动,难以保持专注;有的可能身体出现健康问题,不适合长时间连续行走工作等 。被淘汰的导盲犬只能作为普通宠物犬回到家庭 。
再加上我国导盲犬训练基地数量有限,目前全国仅有 5 家,分别位于大连、上海、广州、西安和郑州 。这些基地的规模和培训能力也受到人员、场地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每年能够培训出的合格导盲犬数量十分有限 。就拿成立最早的中国导盲犬大连培训基地来说,每年毕业的导盲犬大约为 35 只 。
除了数量稀少,导盲犬在日常生活中还面临着诸多困境 。尽管我国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视力残疾人携带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公共场所的工作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供无障碍服务 ,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导盲犬被拒绝进入公共场所的情况却时有发生 。像酒店、商场、公园、医院等场所,都曾出现过导盲犬被阻拦的现象 。有些工作人员对导盲犬缺乏了解,将它们与普通宠物犬混为一谈,担心它们会对其他顾客造成威胁;还有些人是出于对狗狗的恐惧,看到导盲犬就本能地排斥 。这些都给视障人士和导盲犬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也让导盲犬的工作环境变得更加艰难 。
回想起地铁上那只导盲犬捂住嘴巴的暖心画面,我心里满是感动,同时也有很多感触 。导盲犬们用它们的懂事和专业,为视障人士打开了一扇通往外界的大门,让他们能够像正常人一样出行、生活 。可它们却面临着数量稀少、出行受阻等诸多困境,这真的让人很心疼 。
在这里,我想呼吁大家,当我们在公共场合遇到导盲犬时,一定要给予它们充分的尊重和关爱 。请记住,它们不是普通的宠物犬,而是正在工作的 “小天使”,肩负着帮助视障人士的重要使命 。我们要遵守 “四不一问” 原则:不呼唤,不发出尖锐声音干扰它们工作;不喂食,避免它们因食物分心;不抚摸,未经允许不要私自触摸;不拒绝,不要拒绝它们进入公共场所 。如果看到盲人和导盲犬需要帮助,我们要主动上前询问,尽自己所能提供协助 。
同时,也希望公共场所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能够加强对导盲犬相关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学习,不要因为不了解就拒绝导盲犬进入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共同营造一个包容、友好的公共环境,让导盲犬能够顺利工作,让视障人士的出行之路不再充满阻碍 。每一份小小的善意和理解,汇聚起来就是大大的温暖,足以照亮视障人士前行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