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2-07 13:44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抑郁症,就像一个悄无声息的影子,总是在你最不察觉的时候悄悄笼罩下来。
常常有人说,抑郁症是现代社会的一大“隐形杀手”,可是,说实话,谁能想到,抑郁症居然可以预测?
不少专家和研究者发现,其实抑郁症不是一夜之间突然降临的,它有迹可循,而且这些迹象并不总是隐秘的,反而是可以通过观察一些具体的特征来发现的。
听到这里,大家可能觉得,这好像跟侦探推理剧有点关系,真的能从一个人的某些表现中“预见”抑郁症吗?
别急,研究表明,抑郁症的发生常常有四个明显的特征,简单来说,如果某些迹象频繁出现,你可能就得警惕了,抑郁症离你越来越近。
是不是很神奇?不妨一起看看,这些特征到底是什么,它们是怎么影响我们,甚至能预测是否容易患上抑郁症的。
咱们常说,情绪是人的“心灵天气”,晴天一片光明,阴天就可能乌云压顶。对很多人来说,偶尔感到情绪低落是很正常的,生活中总会有让人不开心的事。
但如果这种情绪低落持续了好几天,甚至几周,并且没有明显的外部原因,这就值得警惕了。
研究表明,情绪低落且持续的状态,常常是抑郁症的前兆。尤其是如果情绪变化没有明显的外部触发源(比如工作失败、家庭变故等),就更应该警觉。
抑郁症患者常常体验到一种“无助感”和“空虚感”,无论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甚至连早晨起床都觉得力不从心。
而这种情绪的低落状态,不仅不会自己消失,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加剧。
很多时候,周围的人会觉得,“哎呀,不就是一时不开心吗,生活总会好的。”可殊不知,这种长期的情绪低落,可能在悄悄侵蚀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
若这种情绪持续超过两周,应该尽早寻求专业帮助,进行心理疏导,甚至是适当的治疗。
还记得当初喜欢的那个活动吗?比如看电影、喝咖啡、跟朋友出去玩,甚至是工作中的一些小成就,曾经都能带来满足感和愉悦感。
但是,若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对所有事情都不感兴趣,甚至连床上的手机都懒得滑几下,那就得引起注意了。
这种“不感兴趣”的状态其实是抑郁症的一个非常典型的表现。
根据研究,抑郁症患者的大脑内分泌物质,尤其是与愉悦相关的多巴胺和血清素,通常会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导致他们对平常的事情失去兴趣。
以前的爱好,现在变得毫无吸引力,甚至做自己本来喜欢的事,也觉得很麻烦。
这个特征其实就是抑郁症的“情感钝化”。情感的麻木,让人丧失了生活中的乐趣,处于一种“感官关闭”的状态。
有时候,甚至是亲近的人和自己聊天时,心里也是“敷衍”的感觉——没办法集中精力去回应别人,脑袋里全是乱七八糟的杂念。
体重,是个神奇的东西,既能带给人满足感,也能让人焦虑不安。而体重的大幅波动,也经常出现在抑郁症患者身上。
注意哦,这种体重的波动不是偶尔吃多了一顿或者忙得没时间吃饭,而是持续性的。食欲的丧失或大增,可能就是抑郁症的又一信号。
有些人可能会变得食欲全无,哪怕是最爱吃的食物也没有一点兴趣,甚至是常常忘记吃饭。
相反,有些人在情绪低落时,吃东西反而变得“无节制”,以此来“填补”空虚感。暴饮暴食,或者食量锐减,都会导致体重的剧烈波动。
这并不是“吃点东西心情就好了”的问题,而是与体内的激素水平、神经系统紊乱相关。严重的情绪低落和焦虑,可能会通过食欲的改变来影响身体。
这样不仅加剧了肠胃的不适,也可能导致营养不良,甚至引发一系列的身体健康问题。
所以,体重波动频繁且无法自控的人,特别是伴随着情绪低落的情况,应该考虑去医院咨询,看看是否有抑郁症的倾向。
一觉醒来,感觉精神焕发,是不是很棒?可是,抑郁症患者,往往连做个好梦都变得越来越难。不是偶尔熬夜,或者工作忙碌,而是“睡不着觉”或者“总是睡过头”,成为了长期的困扰。
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睡眠质量常常受到大幅影响。有的人可能会因焦虑而彻夜难眠,脑海里不停回想着各种不愉快的事情,或者情绪低落让他们觉得睡觉也没什么意思,干脆不睡。
另一类人则会变得沉迷于睡眠,试图通过长时间的睡眠逃避现实,这种“过度睡眠”也会让抑郁症的症状加重。
研究发现,睡眠问题和抑郁症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恶性循环”。长期的睡眠不规律,会导致大脑内的神经递质失衡,从而影响情绪和精神状态。
无论是失眠还是过度睡眠,都可能是抑郁症的信号,应该引起高度警惕。
这些特征,可能并非每个人都会马上意识到自己正在出现抑郁症的前兆。
往往有些人会认为自己只是生活中的“阶段性低潮”,但如果不及时关注这些“高危信号”,抑郁症就很可能悄悄潜入生活。
抑郁症并不是某一天突然爆发,而是通过长期的负面情绪积累,逐渐变得难以承受。
其实,很多人都知道,身体和心灵的健康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情绪和身体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生活中的这些“不寻常”的信号出现时,及时调整心态,寻求专业帮助,就能减少抑郁症给生活带来的困扰。
你是否也注意到了这些变化?是不是发现自己正处于高危区呢?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王豪,夏雯莹,童巍,等.抑郁症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2024,39(09):871-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