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1-31 00:36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朋友的女儿。远在津巴布韦,除夕之夜,思国想家,写下这篇《除夕夜,异国他乡的饺子》的文章,细腻而极致地表达了一个女士身在异国、春节思亲的强烈情感。转发如下:
津巴布韦风景
哈拉雷的雨季总是来得突然。傍晚时分,我正在超市挑选食材,一场大雨说来就来。雨点噼里啪啦地打在铁皮屋顶上,像极了老家除夕夜的鞭炮声。
我站在货架前,看着那些陌生的食材标签,突然想起母亲腌制的腊肉,还有父亲包出的饺子,想起家门口那棵挂满红灯笼的老槐树。
这是我在津巴布韦度过的第三个春节。超市里没有一点过年的气氛,只有几个华人匆匆采购。我挑了一袋面粉,想着自己包些饺子。结账时,收银员用绍纳语对我说了句"新年快乐"。
我愣了一下,猛然想起,原来今天是除夕,明天是新年。
包饺子
回到租住的公寓,我立即盘馅、和面,我要包饺子。
面粉是津巴布韦当地的,和面时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却又找不到原因。案板上撒了太多面粉,像极了哈拉雷郊外那片白茫茫的棉花地。
去年这个时候,我还在那片棉花地里,和当地的工人们一起采摘。他们曾用蹩脚的中文对我说"恭喜发财",我也认真地教他们说"新年好"。
窗外,雨停了,月亮若隐若现。尽管我“举头“不能”望明月”,但在除夕与他国这个特殊的时空交叉点上,我根本无法控制自己“思故乡”的心绪。
记得小时候,母亲会指着月亮给我讲嫦娥的故事,而父亲则更多的帮我指认吴刚、玉兔、桂花酒。现在,月亮还是这个月亮,地球还是这个地球,但我总是感觉此月非彼月,今夕非除夕。
就在这时候,手机响了,母亲不失时机地发来视频。
从视频上看,母亲戴着老花镜,正在包饺子。"你看,这是你最爱吃的韭菜馅,"她把手机对准案板,"等你回来,妈给你包。"
我看着她布满皱纹的手,突然发现她的白发又多了些。
父亲在一旁插话:"这边一切都好,你在外国,离家太远,要学会照顾自己。"
同一个月亮
我强忍着泪水,把手机转向窗外的月亮。"爸妈,你们看,这里的月亮和家里的一样。"
母亲真的凑近屏幕,眯着眼睛看了一会儿,说:"是啊,一样的月亮,一样的年。"
肯定是一样的月亮,但绝对不是一样的年。只是父母也难以感知,身在异国的我,此时内心到底是什么感觉。
挂断视频,我把一腔的思绪全部融入饺子馅中,全身心加快速度包饺子。面团在手中揉捏,仿佛能揉进所有的思念。
我知道,此时此刻,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有无数像我一样的游子,不管阴晴雨雪,能不能望到月亮,明月都在眼前。我们散落如星,却都被这根看不见的线牵着,线的另一端,永远系在故乡的老树上、门楣上。
夜深了,我端着煮好的饺子走到阳台上。淡淡的月光若有若无在洒哈拉雷的红土地上。
我轻轻咬了一口饺子,韭菜的清香在口中弥漫。这味道,和母亲包的一模一样。
家的味道
原来,乡愁也是有味道的。对一个身在异国、难得还乡的人来说,那就是韭菜的清香,是腊肉的醇厚,是年夜饭桌上永远少一个人的遗憾。
远处传来教堂的钟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我眺望着东北方向的天空,那里有我的祖国,有我的家乡,有我最亲的人。
月亮若明若暗,有望有朔,但在游子的心中,那就是一盏永不熄灭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