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3-06-25 13:17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请问,怎样才算一款好茶?”
拿到这个问题的第一时间内,很多老茶客会脱口而出这样的话。
“好喝才算一流好茶。”
“综合来看吧,茶香要足,茶味要醇,回甘生津之类的回味越持久越好。”
诚然,茶香、茶味、回味等细节,是最明确的检验指标。
但除此外,还有一点很直观的分辨方法。
即,看耐泡次数。
内在茶味实力越是强悍的好茶,具有久泡不淡的实力。
对广大茶友来说,买茶遇到一款耐泡的茶,喝入口才更有性价比。
要不然,同样是请朋友喝下午茶。
两、三个小时的悠闲喝茶时光里,假如遇到的茶,只能泡三、四次立马就淡了,期间需要频繁换茶。
倒不如从一开始就选一款耐泡的实力级好茶,能轻松泡到10冲之后。
一泡又好喝又耐泡的好茶,更能为你在茶桌上挣来面子。
不过,聊到茶叶的耐泡度,茶圈内有不少争议。
进入六月来,就陆续收集到不少关于耐泡的争议,这篇不妨集中统一细说。
《2》
一,“市面上的茶叶,超过7泡还不错的也就是普洱吧?”
按对方的想法,茶圈内只有普洱茶,能做到7冲之后还有出色表现。
但这很明显是与事实相背的。
对不少优质好茶来说,泡到7冲之后,茶味依旧饱满,茶香照样馥郁,并不是什么难事。
比如,正岩老丛水仙。
树龄实打实满60年以上的老丛水仙,在整个武夷山都比较难得。
再加上,还是出自正岩山场的。
慧苑老丛、水帘洞老丛、马头岩老丛、碧石岩老丛等,这些正岩知名山场里保留下来的老丛水仙茶树,经过多年的扎根生长后,茶树本体能通过根系,攫取四周土壤内部的丰富养分物质。
春茶季时,产出来的茶青,内在茶味积累丰沛。
经过做青、焙火后,正岩老丛水仙的耐泡度堪称是五颗星,随随便便泡到10冲之后,不在话下。
比如,符合“三好”原则的优质老白茶。
聊到老白茶,在很多新手眼中,年份买老一点的更好。
但在懂行的茶客心中,比起盲目追求年份老,不如重点关注品质好。
高山原料、精心日光萎凋、后期采用标准化仓储,符合原料、工艺、储存“三好”原则的老白茶,茶味无比醇厚,药香、陈香悠扬馥郁。
使用盖碗冲泡时,七冲八冲不变淡,再常见不过。
又比如,桐木老丛红茶。
桐木高山作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绝佳。
当地的老丛茶树都是当地茶种,是桐木本地的菜茶。
生态环境好,外加上树龄足够老,能让最终做出来的老丛红茶,实现出色的耐泡度!
茶圈内,谈及“耐泡”一说,不能只盯着普洱。
但凡是有实力的好茶,耐泡表现都不会差!
《3》
二,“这款口粮大红袍买回去,能保你泡20次,风味也不减弱。”
这样的卖茶话术,不知道茶友们是否有似曾相识感?
但从常理来看,这非常不现实。
哪怕是品质再好的茶,在经过七、八次以上的冲泡后,茶味层次难免会发生改变。
使用盖碗泡茶,茶味层次表现有些类似抛物 线。
一开始,茶味处于热身状态,醇厚度,茶汤浆感,汤中的落水香,尚未达到最佳状态。
经过前三个回合的热身准备后,茶味表现渐入佳境。
在四冲、五冲、六冲之间,茶汤表现迎来巅峰期。
当然,品质超级出色的好茶,巅峰期能维持较长时间,往后再延两、三冲也有可能。
但是,做不到20冲之后,茶香、茶味丝毫没有变化。
毕竟,再好的茶也做不到泡了十几次后,到了尾水阶段,茶味也没有半点减弱。
乍一听这样的卖茶话术,只不过是虚假、夸大宣传罢了,当不得真!
《4》
三,“这么多茶叶里,绿茶普遍不耐泡?”
事实上,不同茶叶之间,没法直接对比耐泡度。
同类,才有可比性。
跨界,很难说出孰好孰坏。
何况,一款茶耐不耐泡,与它的分类没有必然关系,而是看内部茶味实力积累。
一流水准的绿茶,茶味实力不俗,不会出现淡寡、不耐泡的局面。
不过对比岩茶、普洱等茶叶,绿茶之所以会给部分茶客留下“不耐泡”的初步印象,与泡茶方式有关。
普洱与岩茶,多数是用功夫茶的方式冲泡。
盖碗泡茶时,投茶8克,才是常态。
在“一定量”的投茶基础上,哪怕品质稍微普通一些,也不会立马就泡淡。
但绿茶不同,喝绿茶,很多人是选择简单的玻璃杯泡。
往杯底投入一小撮干茶,注入热水,静待片刻后,直接饮用。
杯泡期间茶水不分离,茶味物质往往集中在第一杯当中。
喝完大半杯茶汤后,再次加水,下一杯再泡出来的茶汤滋味明显会有稀释感。
但这不能证明,绿茶普遍不耐泡。
若想公正、公平、客观的得出结论,肯定是统一泡茶方式,按照相同茶具、相同投茶量的前提下,再去测评。
若将普洱茶换成玻璃杯泡的方式,少量投入一撮干茶,再加入大量热水。
一款普通品质的口粮普洱,对上知名核心产区的明前绿茶,肯定是后者的风味呈现更出色。
《5》
四,“用芽头做成的白毫银针、金骏眉,又贵又不耐泡?”
茶圈内,经常能看到两极化的偏激观点。
有的茶客,买茶追求极致细嫩。
认为买茶是买越嫩越好,这样的茶拿出手,品相更出色。
有的茶客,对细芽嫩叶类的茶叶,不屑一顾。
认为这样的茶,卖得很贵不说,茶味又淡又不耐泡。
殊不知,这两个极端化的想法,都不可取。
买茶,尤其是买春茶,不能一味追求“以嫩为贵”。
还要分辨适制树种、茶芽发育度、最终风味表现。
另外,从耐泡度来看,只用芽头为原料的金骏眉、白毫银针,表现并不逊色,它们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
白毫银针,是白茶圈内的天之骄子。
金骏眉是红茶新贵,是高端红茶的代表。
不论是白毫银针、金骏眉,只要它们是核心产区原料、制茶工艺到位,并且后期仓储没有出现差池。
那么,泡出来的茶汤都无比鲜醇。
喝白毫银针,因满满的茶氨酸积累,会让茶汤滋味尤为鲜爽、清爽、鲜甜,新茶期的白毫银针,茶汤又鲜又淳和,泡到七、八次不成问题。
喝金骏眉,汤中带甘,甘里透香,包括花香、蜜香、果香等系列鲜香,尽汇一杯当中。
茶汤入口,远比其他红茶更鲜爽饱满,用盖碗泡茶时,只要不刻意闷泡,桐木高山金骏眉能轻松泡到接近10冲。
说到底,茶叶耐不耐泡关键看品质实力,而不是其它!
《6》
曾经回答过一个提问。
“泡茶喝,应该泡到茶汤没色,还是泡到没味?”
针对这点,不知大家怎么看?
个人的想法其实很明确。
茶,是买来喝的。
茶叶并不是观赏品,只看汤色就足够。
所以,在泡茶时,当然要泡到茶汤滋味彻底淡去再换茶,才算物尽其用。
假设一款茶空有汤色,茶味却特别寡淡空洞。
这样的茶,哪怕连泡十多次,依旧能将清水泡出一定汤色。
但论本质,这样的茶根本达不到好喝、耐泡的要求!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