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毛藏獒大全网

顺势而为:厉害父母育儿经验分享——顺着人性养孩子

发表时间: 2025-02-02 21:20

顺势而为:厉害父母育儿经验分享——顺着人性养孩子


网上曾有家长列出:如何逼孩子自律的十条方法。

闹铃一响,立马起床;


十分钟,穿戴整齐;


每天坚持大声朗读……


想法虽然不错,但评论区的家长们,却纷纷大倒苦水:

“看着挺好,但让娃做到太难了。”


“别说十条,我娃能做到第一条就不错了。”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家娃变得优秀自律。

但让孩子和与生俱来的天性去博弈,自然显得困难重重。


好的教育,从不是和孩子硬碰硬,而是以顺应孩子人性的方式,去激发孩子的最大潜能。

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博士曾说:

“当你教育孩子时如果感到痛苦,那一定是用错了方法。”

当你在亲子教育中迷茫困惑时,不妨使用顺应人性的4个心理学效应,也许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01瓦拉赫效应:帮孩子找到擅长做的事情

很多年前,有一个德国小男孩。

父母希望他以后能在文学上,有所造诣,便让他主修文学。

可男孩并没有任何文学方面的天赋,教他的老师觉得他个性拘泥木讷,不适合文学创作,便劝退了。

随后,他又被父母安排学画画。面对起草、构图、润色……这些画画的基本功,他怎么都学不会,连最基本审美也很差。

美术老师也公开嫌弃他:“你就是艺术界不可造就之材。”

来自老师接二连三地否定,让小男孩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一无是处。

直到一位化学老师发现他做事认真专注,有学化学的特质,一步步引导他入门。

男孩也发掘出了自己的真正潜能,在化学这条路上越走越顺,他便是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奥托·瓦拉赫

每个孩子的智能发展不均衡,都有长处和短板,一旦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也能取得惊人的成绩。


若父母逼着孩子,去挑战自己的短板,孩子只会在痛苦挣扎中,蹉跎人生。

智慧的父母,会给孩子创造宽容的试错环境,允许孩子多尝试,在探索中挖掘身上的闪光点,引导孩子放大自身优势,人生之路会越走越宽阔。


02白熊效应:你越禁止,孩子越来劲

很多父母发现:孩子似乎天生总喜欢跟我们唱反调。

父母每一次的say no,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情况愈演愈糟。

“公共场合,不能大喊大叫。”——孩子叫得更大声了。

“不能在墙上乱涂乱画!”——孩子画得更起劲了。

“别再磨蹭了,马上要迟到了。”——孩子动作更慢了!


“白熊效应”,或许可以解释孩子“对抗”行为背后的原因。


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 · 魏格纳,曾经做过一个经典实验。

实验要求:测试者可以随便想象任何东西,但是不要想象白色的熊。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越是要求不要想,测试者内心的白熊形象越是不断浮现,而且越来越清晰。

这个实验恰当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越不允许孩子做某件事,孩子往往越会做,越会想。

当父母频繁使用警告语,孩子大部分的注意力,忙着对付家长焦躁情绪和“河东狮吼”。

处于情绪漩涡中的孩子会更加固执,故意和父母对着干,你让我往东,我偏往西。

而父母的焦虑情绪,无形中也会转嫁到孩子身上,孩子也会开始变得焦虑和恐慌,进而影响到孩子的学习。

而大脑中调节恐惧和焦虑等情绪的区域—前额皮层(prefrontal cortex)、杏仁核(amygdala)、海马体(hippocampus)等,和学习新事物的区域高度重合。


也就是说,掌管恐惧的区域和掌管学习的区域,是完全一致的,一旦这些区域被恐惧占据,就只能处理恐惧信息,从而严重影响孩子学习和专注力水平。

提升孩子的专注力水平,父母可以从训练孩子前额叶皮层进行入手。

脑电生物反馈训练,采用多点位结合的训练方式,能做到更全面更精准的锻炼我们的大脑,加强前额叶皮层与神经网络之前的链接,提高前额叶皮质的活跃度。



适量的脑电训练频率和次数积累,让孩子的大脑摆脱原有习惯的影响,在提升专注力和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养成面对学习就能自然集中注意力新习惯,形成最佳用脑习惯!


03嗑瓜子效应:让孩子越学越上瘾!

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

当我们开始嗑瓜子时,仿佛开启了一个停不下来的开关,不由自主地接着嗑第二颗、第三颗,不知不觉中,整包瓜子就被嗑完了。

这便是“嗑瓜子效应”:每付出一点“磕”的努力,就很快得到“瓜子仁”的反馈,任务简单、反馈即时,愉悦感十足,都没有意识到时间的流逝。

回想孩子的学习场景,却与此背道而驰:

很多孩子面对海量作业,产生畏难心理,刚开始写作业时便心生抗拒;写作业时又没体验到即时的成就感,孩子便容易磨蹭拖延。

若将“嗑瓜子效应”,代入孩子的学习生活中,孩子的学习动力,会大大提升。

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将那些看似“艰巨”的学习任务,分解成一个个清晰、明确的小部分,并将拆解的步骤列成任务清单。

这样孩子心态上会从容很多,不再感觉任务“无法完成”。

当孩子每完成一个小任务,可以让他在相应的任务后面打个勾。每次打勾的瞬间,让孩子真实的感受到进度可视化,会收获满满的成就感。

同时家长在孩子完成的过程中,多给予正向反馈,例如鼓励细节的夸奖、给孩子竖起大拇指等。

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到成就感和乐趣,会激发他们内心深处对知识的渴望和学习的内驱力。

04期待效应:多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

很多时候,父母跟孩子沟通时,如果换一种说话方式,很可能会改变孩子的一生。

看过一个综艺节目《超级育儿师》,里面的一位母亲,平时总是对孩子指责不断: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你老是乱扔东西!”

结果孩子变得更加叛逆,拒绝和妈妈沟通。

在专家的指导下,这位母亲开始转变自己的说话方式:多鼓励关注孩子的努力,而不是指责孩子的不足。

当孩子完成作业时,她会表扬说:“你今天完成作业用了40分钟,比昨天快了10分钟,你越来越专注了。”

几周后,孩子逐渐养成了自律的学习习惯,母子之间的关系也明显改善。

这说明,当一个孩子的努力被认可时,他们会更愿意重复和强化这种行为。

这就是“期待效应”所产生的化学反应

“期待效应”,指当一个人被寄予期待后,他便获得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从而更容易达到对方的期待。

父母多给孩子提供积极的心理暗示,并通过语言、态度、表情等方式,将期待传达给孩子,孩子在感受到父母的期待后也给予积极回馈。

慢慢的,当期待变成了现实,孩子们也会真正迎来破茧成蝶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