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1-27 15:41
春节是最好的教育时期。父母在春节期间对孩子的理解、接纳、尊重,不仅仅温暖孩子的内心世界,更能引发孩子的爱和力量。
——萨姐
作者:暖心
前两天,在家庭聚会上,小侄女期末考试数学只考了90分,被大家轮流批评:
“你看看,一天就知道玩、看电视,学习不认真,长大了以后有什么出息?”
“看看熙熙,你们一个学校,为什么别人能考双百?”
大家你一句我一句,说得小女孩特别羞愧。
于是,小侄女拉着妈妈就想回家,没想到妈妈也打击她:
“看吧!说了你多少遍,你就是学习不上心,就该多批评一下。”
小侄女感觉瞬间特别没面子,情绪好几久都没缓过来。
临近春节,大家聚在一起,难免会谈起孩子:
有些父母会因为成绩当众批评孩子,有些父母会因为孩子不够礼貌而贴标签……
这些行为,看似无意,实则最伤孩子。
尤其是:过年期间的这些“毒育儿”坑害了不少的孩子。
01
逼迫式礼貌:打招呼
让孩子变得自卑、内向
过年聚会,孩子最怕的场景恐怕就是:被逼着打招呼。
无论是熟悉的,还是不认识的,父母都会要求孩子叫人:这个叫阿姨、那个叫叔叔……
这时候的孩子几乎都特别抗拒:
有些孩子不情不愿地打招呼,声音小得如同蚊子叫;
有些孩子不愿开口,小心翼翼躲在父母的背后。
此时,父母便会恼怒,然后给孩子贴标签:怎么没礼貌、胆子小、长大了没出息……
实际上,这种逼迫式礼貌对孩子来说就像是“渡劫”。
一位网友说:
小时候,他最怕的场景就是被父母逼着叫人。
一旦他不开口就会被父母批评,所以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他都特别害怕聚会,有时候甚至看见熟悉的人还装作看不见。
从发展心理学上讲:孩子的认知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能够区分熟人和生人,他会对除了家人以外的人产生距离感。
这种距离感会造成:
·孩子产生陌生人焦虑
有研究结果发现:当与陌生人打招呼的时候,80%的孩子都会在潜意识里抗拒。
孩子对不熟的人会有抗拒性和抵触性,不打招呼就是他们的自我保护。
·面对不熟悉的人,孩子产生“羞耻心”
有研究表明:
有20%的孩子天生就害羞; 有一部分孩子会在某一特殊阶段害羞; 还有一部分孩子到6岁还会害羞。
在“叫人”这件事情上,本身孩子就害羞,如果父母一味地逼迫,只会让孩子产生恐惧感和压迫感,这种感觉长期萦绕着孩子,就会造成他的内向和自卑。
孩子面对不熟悉的人会害羞,这很正常。
这时候,父母千万别逼迫,而是用商量的口吻去引导孩子:一会见到长辈你愿意打招呼吗?
如果孩子不愿意,我们不要去强求。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尊重孩子,他才会变得落落大方。
02
炫耀式攀比:逼迫孩子当众表演
增加孩子的羞耻感
微博上一位博友说:有毒的中国式养育,就是逼孩子表演节目!
她讲到一次过年,亲戚起哄,要她和表姐给大家表演节目。
他们不愿意,大家就对她们威逼利诱。
当时,表姐很不情愿地唱了一首歌。而当时她不想表演,站在一旁脸憋得通红。
可是舅妈并没有维护她,反而一个劲地催促她给大家跳舞,因为不愿意,最后还被骂哭了。
这件事给她带来很大的阴影,直到现在她依然害怕过年。
不知何时起,逼迫孩子当众表演成了一项“仪式”:
如果孩子表现得好:他们会得意,会高兴。
如果孩子搞砸了:他们就会批评孩子,这不好那不好。
其实,逼迫孩子当众表演的父母,他们不是为了证明孩子有多优秀,而是炫耀自己教育的成功。
此时,他们想的是:
“别的孩子会的,我的孩子也不能落后。”
“我的孩子这么厉害,一定要让大家都知道!” ……
殊不知,这样的行为就是一场建立在孩子痛苦之上的炫耀,是在给孩子“埋雷”。
因为它会摧毁孩子的自信、自尊。
被逼着表演的孩子,内心抗拒,孩子在众人面前放不开,就会被贴上“胆小怕事”的标签,如此一来孩子因为被嘲讽,性格就会唯唯诺诺、自卑、羞耻。
逼迫孩子当众表演,就是父母的一场炫耀式攀比,它会一步一步摧毁孩子的心理和人格。
老舍先生曾说:
“摩登夫妇,教三四岁小孩识字,客来则表演一番,是以儿童为玩物,而忘了儿童的身心教育甚慢,不可助长也。”
养孩子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不是为了“面子”,更不是为了“攀比”,而是让孩子活出他自己。
孩子的意愿,就是他的尊严。
呵护孩子,父母最需要做的就是为孩子的自尊保驾护航。
03
比较式批评:当众否定孩子
摧毁孩子的自信
过年聚会,经常听见这样的对话:
“我家孩子这次才考95分,没考好;你家孩子真努力,这次居然能考90分。”
“哎,成绩好有什么用,在家里不听话,气死人……”
许多父母陷入比较的怪圈:
自己的孩子再优秀,都要去否定;别人家的孩子再差劲,都要去夸一夸。
这种看似激励的方式,会让父母对着更优秀的孩子,挑剔自己家的孩子,然后越看越不满意,最后对孩子一顿批评和打击。
被父母当众否定的孩子最终会变得没有安全感,因为缺爱而变得没有自信。
总觉得自己很差劲,即使很优秀也很容易产生自卑感。
其实,从心理学上来讲:当众比较并否定孩子,只是一种情绪发泄,它并不能激励孩子。
父母可以比较,但目的不是否定,而是通过“比较”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和潜力。
比如:
比较孩子的进步;做得好的方面;与别人家的孩子相比自己的长处所在。
在比较中凸显孩子的独特性,它可以让比较变成期待,孩子才会更有潜力。
在视频网站看到一条视频:来自一位爸爸的肺腑之言。
他说:
我不拿我的孩子和别人比,不是比不过,我的孩子很优秀,但我不稀罕和他们比;
孩子怎么快乐怎么来,怎么安逸怎么好,我姑娘是最厉害的那一个。
永远不要拿孩子的差去比,而是帮孩子找到自信和价值。
就如梁启超养育子女时所说: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我们教育孩子不要只想着回报,让孩子做好独一无二的自己,才能耕耘好自己的天地,自然会有好的结果。
放弃对比,才能通过孩子的价值帮他守住初心。
04
逼迫式谦让:大孩子要让着小的
剥夺孩子的选择权
网上有网友问:大的孩子就该让小的孩子吗?
这个问题牵扯出来很多备受委屈的孩子。
其中一位网友说:
她是家里的老大,不管做什么,爸妈都让她让着弟弟,而弟弟仗着爸妈的宠爱,整天对她耀武扬威。
每次父母给她买的东西,弟弟想要就能得到。她被弟弟欺负了也被父母教育要谦让。
那时的她特别委屈,总觉得父母偏心过头。
于是,背地里她也暗自较劲。
不和弟弟说话、不和他玩耍;有了好吃的自己藏起来,父母不在家会抢弟弟的玩具;开始讨厌父母,对他们冷暴力。
而弟弟,因为从小被娇惯,总觉得所有人都该让着他,因此出入社会后吃了不少亏。
很多父母教育孩子,总觉得弱者该被保护,要求大的要谦让。可是,教育孩子过度谦让,会让教育出现偏差:
一方面被要求谦让的孩子自尊和自信容易受到压抑,情感被忽视,最终容易出现怨恨、忧愁等负面情绪。
另一方面经常被谦让的孩子,很容易养成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让孩子形成了非常错误的三观:我喜欢什么,你就得无条件让着我,最终造成两方孩子都受伤。
过度谦让的教育,最终都会“两败俱伤”。
一位作家写过一句话:
孩子从成为人的那一天,他们就在为自己而活,人类基因的趋向性就是更好地生活下去。
每个孩子都有权利意识,他有权利分配自己喜欢的东西,而不是为了弱者牺牲自己。
不要一味地要求孩子谦让,而要给孩子权利感:他想不想让是由他自己决定的,不想让就可以拒绝。
父母保护孩子的权利感,孩子在未来才有主见。
05
当众式责罚:在众人面前教训孩子
摧毁他的自尊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女孩说:我的父母批评我从来不分场合。
小时候我很胖,记得我有一次多吃了一点东西,妈妈就指着我说:看看这个小胖子,就知道吃,都胖成猪了。”
我当时听见旁边的人在笑,我感觉到了耻辱,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愿意去外面吃饭了。
这样的经历其实很让人心疼。
因为,人前训子看似奏效,实则被当众责备的孩子最容易产生:羞耻感。
这种羞耻感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尊被践踏、面子被破坏,安全感被摧毁,最终变得敏感和自负。
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
当众斥责孩子的缺点,孩子会产生自卑情绪。
一是孩子的大脑中有镜像神经元系统,会不自觉地模仿和内化他人的反应。当众被斥责的孩子,不仅感受到父母的否定,还会察觉到他人的反应,加深负面感受。
二是孩子自我概念形成后,反复被当众指出缺点会导致孩子形成负面的自我认知,他会否定自己。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说:“一个人最大的幸福是被理解。“
两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开始在意大人的情绪和看法了,会有策略地展示什么是可爱的,有价值的,值得称赞的。
父母的夸奖、称赞会让他感到开心和满足;而当众指责和嘲笑,他也会感到羞耻和受挫,最终变得敏感和自卑。
父母要管住自己的嘴,在外人面前对孩子说话不要口无遮拦;
不当众揭孩子的短,维护孩子的面子。
不在人前训子,孩子才会更爱你。
06
看过这样一句话:
“养孩子不能逆流而上,要顺势而为。过度的放纵与护崽,养不出有教养的孩子;过度的礼貌与谦逊,又可能伤到孩子。”
每个孩子,都需要父母认可、维护、鼓励、重视去填满内心的空洞。
而那些大人眼中无关痛痒的捉弄与责怪,被忽视的逼迫和比较却是压在孩子心头的千斤巨鼎,让孩子无助又痛苦。
春节期间:父母的责任不仅是保护孩子的安全,还要温暖孩子的内心世界。
多给孩子一点自尊;少一点批评和指责,用心呵护,是给孩子心灵最好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