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2-20 08:51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为野生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水源,还给它们提供了隐蔽的藏身之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安家落户”。近几年,随着呼和浩特市生态环境变好,越来越多候鸟从“旅客”变成了常住居民,野生动物的群体数量和个体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越来越多珍稀鸟类
选择在这里停歇觅食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在每年季节交替之际,都会迎来一群特殊的客人——迁徙的候鸟。自11月开始,位于赛罕区的七圪台不冻河、石人湾湿地、大黑河等地迎来候鸟迁徙的高峰。湿地、河流内停歇着密密麻麻的候鸟,有黑鹳、红头潜鸭、赤麻鸭、鸬鹚、豆雁、红胸秋沙鸭、小鸊鷉等珍稀鸟类。这里作为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为它们提供了宝贵的停歇地与觅食地。
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天鹅尤为引人注目,是赛罕区迁徙大型候鸟中难得一见的集群。成年小天鹅与亚成体小天鹅在水面上悠然自得地戏水觅食,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
“近年来,赛罕区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生态保护,越来越多的候鸟选择在赛罕区中转停留。目前,赛罕区共监测到各类迁徙候鸟5000余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二级保护动物小天鹅数量比往年明显增多。”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林草局工作人员党海龙说。
40多种
海流水库候鸟数量多种类多
土左旗北什轴乡海流水库也会吸引大量候鸟经此迁徙。
据了解,从2018年开始,每年都有四五千只赤麻鸭不再南迁,永久定居土左旗北什轴乡海流水库。究其原因,这与呼和浩特市多年来不间断开展的秋季保护候鸟专项行动有很大的关系。群众保护候鸟的意识不断提高,不再捕杀、打扰这些候鸟,海流水库已经成了赤麻鸭的长久栖息地。
据土默特左旗林草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主任李峰介绍,每年秋天从10月18日左右,候鸟就开始来海流水库停留,今年候鸟种类繁多,首先监测到了2000到3000多只的豆雁、灰雁,800只左右的天鹅,40多只疣鼻天鹅,还监测到了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鹳。“最开始来到海流水库的候鸟种类比较单一,如今海流水库的候鸟有40多种。整体来说海流水库候鸟的特点就是数量多、种类多、比较稳定。”李峰说。
“人防+技防”
野生动植物巡护监测有方法
12月17日,记者来到大黑河千岛湖景区,看见此时湖面外围地段已被冰雪覆盖,但是湖水中心位置流水潺潺,成百上千的野鸭、赤麻鸭围绕着还未冰封的湖水觅食、栖息。
在今年10月份,呼和浩特市林草局特意聘请什布更村的3名村民成为专职巡护员。每天对千岛湖及周边区域的野生动物栖息地进行巡护,引导游客在不惊扰它们的前提下有序观赏,如发现受伤的野生动物,会第一时间开展救护。
“巡查人员每天定时在千岛湖周围巡查,巡查的范围东西距离有两公里左右,一天最少巡查五六趟。除此之外,今年,我们又在千岛湖周边区域加装了4套监控设备。截至目前,已有30多只野生动物被成功救护。”呼和浩特市林草局玉泉分局防护科工作人员杨瑞强告诉记者,从2021年开始,随着大黑河河道治理工作的开展,沿岸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吸引了众多鸟类在千岛湖水域栖息。为了保护鸟类等野生动物,呼和浩特市林草局玉泉分局采取“人防+技防”等多种手段,对野生动物栖息地实施数字化保护监测。
杨瑞强随后打开自己的手机,通过手机屏幕,记者能够看到整个千岛湖的全貌。呼和浩特市林草局常态化开展野生动植物巡护监测,充分发挥护林员、草管员作用,加大对野生动物集中分布区、集群活动区、迁飞停歇地等重点区域的巡护监测力度,有效形成全方位、网格化、科学化、常态化的巡护监测网络体系。
近年来,我市全面开展美丽河湖建设,将黄河、浑河、大黑河、小黑河列入美丽河湖建设清单。通过争取中央、自治区水污染防治项目资金,聚焦生态用水保障、自然岸线率、水生植物保护、水生动物保护、湖库营养状态及水华情况、地表水环境质量等指标,开展流域水生态环境综合调查评价。2025年将在调查结论基础上,至少开展一条美丽河湖建设。同时,呼和浩特市国家及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保护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目前全市记录有野生动物兽类35种、鸟类218种,记录有野生植物755种,其中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0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44种,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9种。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立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机构7家,自2024年以来,已经累计救护黑鹳、红隼、狍子、赤麻鸭等野生动物170余只(头)。
(文/呼和浩特晚报 记者 马妍 李娟 图/呼和浩特晚报 记者 王劭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