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毛藏獒大全网

教你如何训练自己的工作能力,成为自我管理高手!

发表时间: 2020-11-06 18:30

教你如何训练自己的工作能力,成为自我管理高手!

原创 C熊大叔

调教:帮助、教育他人,多半用于强势一方教导弱势一方

说起调教,

我不由自主地邪魅一笑想起了某隔壁的字母爱好圈,咳,是某隔壁的宠物训练营

调教一词就是强势一方教导弱势一方。

那么调教自己真的能行吗?

(传说中的我教我自己?我打我自己?)

这会变成精神分裂或者人格分裂吗?

当然不会。

0‌1


有意识的,可控范围内的自我暗示,调教出全新的自己为己所用。

听起来有点深奥+玄乎,其实不然。

(绝对不是【请神上身】那种特定人群外加特定装备才能施展的玄学神通)

讲个通俗点的例子

<射雕英雄传>里面周伯通的左右互搏

就是左手跟右手可以同时做不同的事情,同理可以施展出不同招式。

大家都觉得周伯通是疯了,

但是细心想想,

疯了的人怎能教会郭靖武功呢,而且是一套成熟的武功体系。

再说一个极端的真实例子。

《24个比利》,

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威廉·斯坦利·米利根(比利)是美国史上第一位犯下重罪,

结果却获判无罪的嫌犯,因为他是一位多重人格分裂者。

比利的多重人格达24个之多,

他体内的人格可以互相交谈、甚至下棋。

可以说比利自己就可以完成24个不同的专业工作;

或者说比利自己就可以举行一场完整的足球比赛。

这种让人心生畏惧又产生十足好奇的状态,

在古代会被说成是有24个灵魂寄居在一个躯壳里面。

说到这里,咱们不得不感慨人体构造之精妙,神经系统和大脑是有多神秘。

当然,调教出另外一个自己不是让你精神分裂或者人格分裂。

比利是极端例子,这是比利有个非常不幸且极端的童年。

比利一方面迫切地渴望逃避这个世界,另一方面求生的本能又来安慰、保护自己,

这两种力量纠结在一起才形成的极端比利。

这种撕裂灵魂方式的极端例子是不可取。

02


其实每个人身体里都会有好多个“自己”。

只是大家的情况并不严重,还没到人格分裂的程度。

“每次想作出改变的时候,都会有声音跳出来告诉你这个条件没成熟,那个问题还存在”

“每次想做选择的时候,就会出现2个小人在争吵”

“上一秒还满心欢喜充满希望,下一秒就心情低落郁闷消极”

我们对陌生人以礼相待、礼貌包容,

对家人却刻薄暴躁、口没遮拦;

一个人的时候放荡不羁、崇尚自由,

跟人相处时波澜不惊、随波逐流。

我们经常会遇到不同的困境:

恋爱关系受挫,

亲子关系紧张,

职场关系迷茫,

事业不顺,

身体不适等等,

这些困境都会使我们迫切想找到一个安全、可靠的港湾来避难。

很多时候当人感受到焦虑、危险、窘迫、痛苦,

脑袋会突然短路做出相对于平常不理智的行为,

事后自己都会觉得荒谬的事情。

这些情况就是我们的内心住着不同的自己,

却无法好好管理起来。

这时候你需要调教自己。

03


调教自己很难吗?

其实不难,关键在于方法。

通过自我暗示,控制潜意识,调教好自己想要的人设分身。

因此,

如果我们知道了调教自己的方法,

那么潜意识就能支配我们的身体机能,

身体也会按照我们的意愿行事。

我们自然而然就学会了“分身之术”。


1.认识你自己

正如西班牙哲学家葛拉西安说过:

“不了解自己,就无法驾驭自己。”

全力认识你自⁡己,认清自己本来的面目。

想想自己的度‎在哪里,

底线᠎在哪里,上限在哪里。

不过分地夸大自己的才能,不随意看轻自己。

认识你自己就是要认识自己的灵魂

接触潜意识里面的自己。

毕竟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你觉得自己平庸,是因为你没有很好地认识自己。

“自知之明”不仅仅是要看到自己的弱项,

还要看清自己的强项在哪里。

怎样才能认识你自己呢?

有一种很简单的方法

——静下心来用旁观者的心态去审视自己。

旁观者清大概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深陷其中很难客观看清事实,

因为人的主观思维会影响判断力,

反而旁观者能从容冷静看清事实。

只要你静下心来,

回想自己做过的事,回想自己想要什么,回想自己的初心,

再想想自己现在做什么,是背道而驰还是奋力前进呢。

认识你自己,过去的一切就有了解释,现在的一切就有因果。


2.确立方向

此处的确立方向,

不是要确立人生方向那种需要深思熟虑,

苦思冥想的终极决定。

这里的确立方向,

是要确立当下你所要扮演的角色。

我们经常会调动身体里不同的自己,

应对当下不同的情况。

对伴侣特别温柔包容/对伴侣特别暴躁刻薄

对孩子有耐心/对孩子不耐烦

对陌生人热情/对陌生人冷淡

对同事亲切友好/对同事疏远冷漠

如果你觉得对你的同事亲切友好才能更好开展你的工作

那么你应该确立这个积极的方向。

如果你⁢想修复亲子关系

那么你应该确立对孩子要有耐心的方向。

当你开始认识你自己
,

然后确立某个方向的角色,

你会发现,

事情变得容易多了,因为你已经开始接受这种调教自己的设定。


3.自我暗示

心理暗示能让人的心理、生理和行为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心理暗示有多强大?

国内国外不乏一些重病慢慢变好,

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被提前完成的事例。


【罗森塔尔效应】

就是一个著名的心理暗示实验。

罗森塔尔给了份名单教师们,并暗示这些学生将来必定成功。

教师们因收到罗森塔尔的暗示,不仅对名单上的学生抱有更高期望,

而且有意无意地通过态度、表情、体谅和给予更多提问、辅导、赞许等行为方式,

将隐含的期望传递给这些学生,学生则给老师以积极的反馈,确信自己必定会成功。

这种反馈又激起老师更大的教育热情,维持其原有期望,并对这些学生给予更多关照。

如此循环往复,

以致这些学生的智力、学业成绩以及社会行为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靠拢,使期望成为现实。

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著名事例就是曹操【望梅止渴】的典故。

魏武帝(曹操)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们都非常口渴,

于是他传令道:" 前边有一片梅子林,结了很多果子,梅子酸甜可以解渴。"

士兵听了后,嘴里的口水都流了出来,曹操利用这个办法让士兵们自我暗示,促使部队尽快赶到了前方,找到了水源。

其实自我暗示行为在婴儿时期就自发地产生了。婴儿渴望被人抱的时候就会哭,妈妈就会抱起哭泣的婴儿,慢慢的婴儿就不哭了。

久而久之,还没形成意识的婴儿得到一种潜意识的暗示,只要哭泣就会得到怀抱。

这种暗示形成的行为很多时候都是自发产生的。

比如呼吸是我们自发的,

我们也能自主去控制和调节

呼吸的方式和频率,

进而学习呼吸技巧,

改变我们原有的呼吸习惯。

我们的理智可以引导我们的潜意识,

自我暗示也是可以锻炼的。

孩子打碎碗筷,你可以告诉自己,

“要忍耐,这是小孩必经之路。”

孩子在白墙上画画,你可以告诉自己,

“这是孩子对家的喜爱和描绘这个世界的热情。”

孩子闹脾气,你可以告诉自己,

“这是成长必修课,你要配合。”

即使心里一万个不愿意,

你都要告诉自己要忍耐,

甚至是命令自己必须要有耐心,

随时随地切换自己的角色

当你认识了自己,确立了方向,剩下的只是把自我暗示形成习惯了。

想陪伴孩子成长,

想跟孩子亲近互动,

这就是你的想法你的方向。

᠎每天你都要告诉自己面对孩子时

要耐心,要温柔,

这就是你的心理暗示。

最后就是把这种行为变成一种习惯,

你的温柔和耐心,

孩子会以灿烂的笑容作为回报。

孩子的笑容也会变成你的动力,

这种良性循环会变得越来越自然,

最后做到无缝衔接。

如果你在儿童游乐园看到有人

一边对着电话破口大骂,

一边满脸灿烂笑容对着乐园里的女儿招手,

你不用惊讶,毕竟这才是调教自己的大师。

这就是成功调教出另外一个自己的自然境界。

如果你对着甲方,还能笑眯眯礼貌的点头,⁠

心里却是骂骂咧咧吐槽且面不改色,

那么,

恭喜你,

你离成功不远了。

作者:C熊大叔

欢迎点赞与分享文章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