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2-13 19:03
编者按:
随着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人在体检过程中意外检测到肺部的“不速之客”——肺结节,引发广泛的焦虑与困惑。在本系列肺结节课程中,
北京肿瘤医院黄淼医生将以其专业医生的视角,为我们揭开肺结节的神秘面纱,为公众提供科学的认知与指导。
专家介绍
黄淼
▶ 北京大学临床医学博士
▶ 北京肿瘤医院胸外科主治医师
▶ 北京癌症防治协会科普教育专委会秘书长
▶ 北京抗癌协会早癌筛查专委会青委
▶ 中德医学协会循证医学专委会常委
▶ 北京胸外科青年医师演讲比赛第一名
▶ iHope青年医生演说汇全国总决赛第一名
▶ 抖音20w+粉丝科普达人
▶ BTV《我是大医生》嘉宾主持人
大家好,我是黄医生。上一期课程我们讲了如何通过胸部CT的图像,来判断肺结节处于哪个阶段?是原位癌还是微浸润?相信很多朋友会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但是,精准的诊断,依赖于精准的CT图像。怎样才能获得像这样的CT高清图像,需要做什么样的CT?做CT太多了会不会有辐射?
胸部CT,可以说是诊断肺部疾病最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了,对于肺结节来说更是如此,任何一个肺结节的诊断都离不开CT。但是经常有病人会问,黄医生,我应该做哪种胸部CT,普通CT、薄层CT、增强CT,低剂量螺旋CT,到底自己应该做哪一种呢?下面给大家讲解下他们的区别。
低剂量螺旋CT
首先,低剂量螺旋CT,这是针对肺癌的一个体检筛查项目,它的原理是:使用最小辐射剂量达到筛查的结果,可以理解为胸片的加强版。在肺癌高风险人群中,采用低剂量CT进行筛查,相比于胸片,可以降低20%的肺癌相关死亡率。而且它的辐射剂量比较低,只有普通CT的5分之一,用来筛查的话,对身体的危害是很小的,可以忽略不计。
普通平扫CT VS 薄层CT
不过呢,低剂量CT的清晰度有限,只能发现敌人,但是看不清敌人。所以它一般只用于筛查,如果筛出来有肺结节需要进一步诊断的话,低剂量CT就不够用了。
这时候就需要常规剂量的普通平扫CT,它不光可以看到敌人,也能看清敌人,大致分辨出肺部的病灶是倾向于肺炎、肺结核还是肺部肿瘤。在平扫CT的基础上,往血管里注射适量的碘造影剂,就成了增强CT,它主要是看肿瘤、纵隔淋巴结跟大血管的关系,因为血管被强化了嘛,是亮的,而肿瘤是暗的,在纵隔窗上可以很明显的区分开来。如果是为了诊断肺结节的话,我们一般会重点看肺窗。
普通CT一般选用的层厚是5到10mm左右。当我们躺在CT机器上的时候,机器会从脖子到上腹部,把整个胸腔都扫描一遍,而胸腔的长在30cm左右,30cm除以5毫米,就可以得到60层横断面的图像,对应到我们的片子上,就有60个格子,一个格子是一层。
普通平扫CT扫描速度快,价格便宜,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但缺点就是,普通平扫CT5到10毫米的层厚,因此对于观察1cm以下的肺小结节的细微结构,会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举个例子,这里有一个直径9毫米的结节,如果采用普通平扫CT,5毫米扫描一层的话,我们最多只能获得两个层面的图像。
如果赶上5毫米以下的结节,普通平扫很容易扫不到。就如同大学食堂的包子,第一口没吃着馅儿,第二口馅儿没了。
CT扫描的这个过程跟切西瓜很类似。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翻看一下我之前在养生堂做的那期节目。想要知道西瓜里面有多少西瓜子,我们得把西瓜切开,如果只切一刀,就只能获得零星几个西瓜子,想要得到更多西瓜子的话,就得多切几刀,切得越薄越好。
薄层CT也是同样的道理。还是这个9毫米的结节。如果我们每间隔一毫米就扫描一层,那我们就会获得9个层面的图像。
我们把普通平扫和薄层扫描得到的图像对比看一下,普通平扫CT有两个层面扫到了结节,而薄层CT有9个层面扫到了结节。
我现在用红色箭头把结节的位置标出来。这时候你会发现,普通平扫CT抓到的这两张有结节的图像,分别对应薄层CT的第一张和第6张,也就是说,普通平扫CT相比薄层CT,丢失了7张图像的数据,而且丢掉了结节的最大层面,也就是最关键的这一张。从普通平扫CT上看,这个结节感觉像是一个纯磨玻璃,但是加了薄扫之后我们才发现,原来这是一个混杂磨玻璃结节。如果没有做薄层CT的话,这个结节的危险程度就会被低估。
病例分析
讲到这里,终于可以请出今天这期课程的主人公,芳芳老师,是一位电视节目主持人。媒体人由于经常需要加班熬夜,压力大,因此是肺结节的重灾区。芳芳才28岁,就已经有磨玻璃结节了,直径5毫米,并且已经随访了2年多的时间,一直很稳定。
但是最近一次复查完CT之后,突然心态崩了,原因是这个磨玻璃结节跟2年前相比,有所增大,才28岁的年纪,肺结节在缓慢增大,不除外恶性,换做是你,你也得崩溃。这是前后两次普通平扫CT的对比,如果只关注这个结节的话,相信大家也认为,这个结节确实长了。大家还记得我在第11节课里面讲过的,肺结节长大了是如何定义的么?
与初始的薄层CT对比,结节最大径增长2毫米以上,或者内部的实性成分增长2毫米以上,或者纯磨玻璃结节新出现了实性成分,满足其中一条,就可以认为确实长了。但是,注意关键词,初始薄层CT。结节长没长,不能看普通平扫CT,得是薄层CT对比才行。
而且我在看了芳芳的普通CT之后,觉得这个片子有点蹊跷。最新的这张片子上有一根很明显的血管,但是2年前的片子上没有,所以我断定,这两张CT极有可能处于不同的层面,切西瓜的位置不一样。
我让芳芳把她3次的CT光盘寄给我,幸好,光盘里有薄层CT的图像,挨个打开逐层进行对比,从上到下分别是2020年8月,2021年11月和2022年5月份的CT图像。
我把结节的位置用黄色箭头标出来,大家仔细对比一下之后就知道了。芳芳的这个结节,压根就没长大,只不过普通平扫给出来的不是同一个层面罢了。我把这个结果告诉芳芳之后,她长舒一口气,警报解除。
所以,肺小结节在观察随访过程中,都建议做薄层CT。那怎样判断我手里的CT是不是薄扫呢?
如何判断是不是薄扫CT?
这个只能在电脑上看,5毫米的CT一般会有64张图像,而1毫米的CT有250多张图像,像我们医院的薄层CT是0.625毫米一层的,一个病人光肺窗就得有500多层,而1张胶片一般只能装30张图像,如果500多层挨个打印出来,加上纵隔窗的话,得有20多张胶片,打印成本很高,也特别浪费,而且拎不动。所以很多医院虽然给您做了1毫米的薄层,但是打印出来,拿给我们看的仍然是5毫米一层的。
那有同学会问,薄层CT照这么多层,辐射剂量会不会很大呢?其实这方面不用太担心,因为薄层CT并不是多扫了几遍,薄扫只是一种图像的重建方式,等于把普通平扫CT的数据重新处理了一遍。好比是拍了一段视频,我从中截取64帧画面,就是普通平扫,还是同样一段视频,我从中截取256帧画面,得到的就是薄层。三维重建CT也是同样的道理,冠状位的图像,并不是让病人坐着推进CT机再扫一遍,而是利用横断面的数据经过软件重新处理了一下。
高分辨CT VS 薄层CT
还有同学问到,高分辨CT和薄层CT是一回事吗?这俩不是一回事,高分辨率CT是一种扫描技术,像大家听过的64排CT,就属于高分辨CT,它的扫描速度更快,获取的图像更清晰。大家在做胸部CT的时候,需要憋住气。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肺并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着呼吸活动的。就像拍照一样,pose摆好了再拍,人物会拍得更清楚。如果想要抓拍动态人物的话,就得考验相机的快门速度和镜头的分辨率了。而高分辨CT,就是一个快门速度超快的相机,它一开始是用在心血管系统的,用来捕捉不断跳动的心脏的画面,因此扫描肺部更是不在话下。为了在快速扫描的同时,保证CT图像的清晰,需要增加辐射的剂量,因此高分辨CT的辐射剂量是要高于普通CT的。但是薄层CT我们前面说了,它只是一种重建技术,它跟高分辨CT并不矛盾,而且这两种技术可以结合在一起使用。
如何让医生看到薄层CT数据?
最后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如何让大夫看到你的薄层CT数据?如果是在我们医院做的CT,不用担心,我们的胸部CT常规都是带薄层的,我从医院的电脑上就可以看。那在其它医院做的薄层CT,如何找大夫会诊呢?
三个办法:1、像芳芳那样,去做CT的那家医院放射科,把检查结果拷到光盘或者U盘里,由于我们医院门诊的电脑不能读光盘和U盘,线下就诊时需要自带电脑。2、有些医院在检查完之后,会在片子袋或者CT报告上贴一个二维码,用手机扫码就能看到薄层CT的图像,也可以生成网页版的链接,远程发给大夫会诊。
如果没有二维码或者链接,只有光盘怎么办,大家可以借助在线问诊app,把你光盘里的数据,生成电子版,具体的教程网上有很多。
没想到,简单的一个胸部CT居然有这么多学问,这也是黄医生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医学常识多一些,焦虑就少一些,看病也会更加从容。好了,胸部CT的保姆级教程就到这里。
下节课,带大家了解一下肺结节的微创手术,我们下期再见。
推荐您看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医悦汇所有。欢迎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医悦汇”。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医悦汇所有。欢迎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医悦汇”。